展望2024年,將依舊是行業困難的一年,預計2024年全年水泥需求比2023年仍將有所下降。水泥市場需求不足和產能總量處于高位,供需關系邊際明顯改善的可能性不大,階段性的價格競爭不可避免,但價格已處低位,企業對于盈利改善或穩定的訴求猶在,不大可能采取全盤持續超低價格運行策略,多將會因地施策,積極開展錯峰生產,以減少虧損現象發生,預計全國水泥市場價格將會繼續維持震蕩調整走勢,行業效益大幅改善困難重重。
一、水泥相關宏觀經濟環境:主要投資指標趨弱
年初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平穩增長,但房地產行業仍處于深度調整階段,拖累水泥需求修復,水泥需求總量仍呈下降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1-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4045億元,同比下降9.4%。房屋新開工面積87456萬平方米,下降21.2%。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降幅繼續窄幅擴大,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和新開工面積同比均大幅下降?;A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5.8%,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保持較快增長。
二、水泥產銷:需求不足,預期轉弱
2023年水泥需求總體表現為“需求不足,預期轉弱,淡旺季特征弱化”。2023年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階段,雖然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保持穩中有增的發展態勢,但難以彌補下降空間,房地產行業對水泥需求的拖累依舊非常明顯,因此水泥需求總量仍呈下降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1-11月,全國累計水泥產量18.67億噸,同比下降0.9%(同口徑),較去年同期收窄9.9個百分點,水泥產量為2011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預計全年水泥產量20.4億噸,同比下降4%。
從全國月度累計水泥產量增長趨勢來看,2023年初疫情結束,春節假期提前,市場啟動較早,需求出現階段性好轉,一季度水泥產量同比增速快速上升,增速由負轉正;4~5月,旺季市場恢復不及預期,水泥產量同比增速持續下行,按照全口徑產量計算,累計水泥產量同比由正轉負,6~7月份受梅雨季節和洪澇災害影響,需求持續減弱,累計水泥產量同比增速持續下行,8~10月份市場恢復較弱,增速繼續下行,11~12月份水泥產量同比降幅略有收窄。
分區域看,2023年1-11月份,全國南部三大區域水泥產量均較去年同期出現下降,其中中南和華東降幅最大,北部在大區域則均有所增長,其中西北增長最快。
三、水泥價格:前高后低,底部震蕩調整
2023年國內水泥市場價格走勢總體呈現前高后低、震蕩調整的走勢。據中國水泥協會數字水泥網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水泥市場平均成交價為394元/噸(P.O42.5散到位價,下同),同比大幅回落15%,價格處于近六年最低水平。
全年水泥價格低位弱勢震蕩調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由于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降幅不斷擴大,以及基建項目受資金短缺制約,施工進度緩慢,水泥需求表現持續疲軟,庫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企業銷售策略在競爭與競合間不斷切換。因市場供需矛盾突出,企業銷售壓力較大,特別是進入下半年,各地企業均不希望丟失市場份額,價格競爭激烈,但由于價格過低導致面臨虧損,企業又通過錯峰生產等措施,推動價格階段性小幅修復上調,在切換過程中競爭大于競合,促使水泥價格底部震蕩調整成為主旋律。
從各大區域水泥價格對比顯示,2023年東北、華北地區水泥價格同比跌幅最深,下調幅度均超過100元/噸,跌幅分別為21.8%和20%。
東北地區水泥市場上半年錯峰生產執行乏力,水泥價格跌到行業虧損,下半年通過錯峰生產,水泥價格得以實現回升,但由于時間較短,企業經營壓力也僅是略有緩解,并未扭轉全年嚴重虧損的局面。
華北地區水泥價格一路向下,即使在二季度旺季,也沒有出現絲毫反彈,三季度更是直接跌到底部,四季度企業雖嘗試幾次推漲,但均以失敗告終。但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內蒙兩地水泥企業錯峰生產執行到位,兩地水泥價格波動較小。
華東和中南地區水泥價格同比分別回落16%和12%,作為全國兩大核心市場,價格走勢基本一致,前高后低。上半年市場價格表現尚可,一季度末開局價格有小幅提升,二季度盈利成為全年最高點;三季度價格競爭慘烈,大多數企業出現虧損或在虧損邊緣掙扎。四季度迫于成本壓力,加之主導企業引領,水泥價格實現小幅反彈,企業盈利略有好轉。
西南和西北地區水泥價格處于全國相對偏低水平,同比下滑分別為8.5%和13.5%。西南地區水泥價格波動較大。西北地區水泥價格基本在底部保持平穩,波動幅度不大。
四、供給端:供給能力處于歷史高位
中國水泥協會信息研究中心初步統計,2023年新點火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7條,年設計熟料能力2492萬噸。截止到2023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設計產能18.4億噸/年,實際產能突破21億噸。2023年產能利用率預計59%,比2022年下降7個百分點,華東和中南地區降幅最大。
2023年全國多地加大錯峰生產力度,以緩解庫存壓力,但效果甚微。由于水泥需求整體趨弱,旺季恢復不佳,市場信心缺失,疊加部分地區產能釋放,市場有效產能增加,水泥庫存持續高位運行。根據數字水泥監測,2023年全國平均水泥庫容比為72%,較上年高出3個百分點,較2021年高出15個百分點,庫存水平為近8年同期最高。高庫存導致區域市場競爭加劇,部分地區無序競爭,價格低位運行。
五、效益情況:行業利潤微薄,低于工業平均水平
整體來看,2023年水泥行業遭遇了最嚴重的挑戰,水泥企業同時受到了市場競爭加劇、上游原燃料成本高企、下游房地產下行和環保能耗約束力增強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沖擊。部分地區無序競爭、區域性行業虧損,企業的利潤大幅度萎縮,行業利潤微薄。預計2023年水泥行業利潤320億元左右,同比下降50%左右。水泥行業銷售利潤率處于主要工業行業倒數水平,且行業虧損面積持續擴大,噸利潤微薄。利潤下滑幅度較大的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西南等主要消費地區。
六、水泥進出口:進口熟料降至冰點,水泥出口回升
2023年,國內水泥需求大幅萎縮,水泥和熟料價格持續低位下行,進口熟料價格優勢不在,利潤空間收縮,國外熟料進口總量持續大幅下降至冰點。1-11月,海外水泥熟料進口總量為43.05萬噸,同比下降94.64%;水泥進口總量為82.59萬噸,同比下降64.1%。熟料進口幾乎全部來自越南,老撾和韓國等有極少量進口。下半年熟料進口繼續大幅下降,熟料進口幾乎停滯。
中國水泥出口持續回升,1-11月水泥出口總量為328.19萬噸,同比增長約1.02倍,熟料出口21.53萬噸,同比增長約1.9倍。扭轉前兩年持續下降的局面。
七、2024年水泥行業展望
1、從需求層面看,2024年水泥需求預計小幅下降。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部署 2024 年經濟工作。明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經濟工作。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穩是大局和基礎,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
2024年,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2024年全國房地產市場預計呈現“銷售規模仍有下行壓力,新開工面積、開發投資或繼續回落”的特點。2024年房地產對水泥需求的下拉作用依舊存在,但相對2022年和2023年將會大幅減弱。
基建投資依舊是2024年托底經濟的重要手段。 “以進促穩、適度加力”,新老基建齊發力、穩增長。隨著2024年初1萬億增發國債對應的新增基建項目陸續落地,基建投資將保持增長。
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階段,雖然基礎設施建設保持穩中有增的發展態勢,但難以彌補下降空間,預計2024年全年水泥需求比2023年將略有下降,降幅在2~3%。
2、從供給層面看,產能過剩加劇,產能處于歷史高位。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更為突出,產能利用率將進一步走低。通過實施錯峰生產等通常的措施來壓縮水泥生產已經不能大范圍扭轉當前供需失衡的局面。通過采用能耗強度和總量的“雙控”、排放的總量和強度“雙控”的方式,加快行業低效產能切實有效地加速出清和提高集中度水平來調整產業結構,是保持行業中長期健康發展關鍵。
3、從價格和效益角度看,2024年將依舊是行業困難的一年,水泥市場需求不足和產能總量處于高位,供需關系邊際明顯改善的可能性不大,階段性的價格競爭不可避免。但各地水泥企業經歷過多輪的價格低谷,在市場需求相對穩定的背景下,對于盈利改善或穩定的訴求猶在,不太可能采取全盤持續超低價格運行策略,多將會因地施策,積極開展錯峰生產,以減少虧損現象發生,預計全國水泥市場價格將會繼續維持震蕩調整走勢,行業效益大幅改善困難重重。
4、從投資角度分析,首先是市場整合時機日漸成熟,面對未來市場的嚴酷競爭,部分劣勢企業主動退出市場意愿增大,大集團和優勢企業有望進一步推進產能整合,并同時優化強化市場布局,將有利于提升產業集中度。其次是大企業更加注重上下游產業投資,以增加水泥企業外延貢獻增量,發揮產業協同效應,推進全產業鏈建設。重要表現在礦山資源、骨料加工、商混和制品、數智化、光儲新能源、協同處置、減碳和碳中和,乃至房地產。再次是有投融資能力的大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拓展國際市場。
未來,企業依然要面對市場需求不足的形勢,煤炭等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高位,行業將面臨著極大的經營壓力。面對壓力和挑戰,水泥企業應清醒的認識到水泥需求不足是未來的“常態”,面對需求將長期下行趨勢,要建立行業信心與市場預期,全行業要發揮大企業集團對市場的主導地位,堅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強化包括“錯峰生產”和“產能置換”政策執行,重點化解產能嚴重過剩與市場需求下行的主要矛盾,推動運用能耗和排放的總量、強度雙控的方式,加快行業低效產能切實有效地加速出清。要積極研究探索過剩產能退出的產業政策,鼓勵實施股權整合、兼并重組以及大企業間的股權合作,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實現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