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面啟動,對福建、河南、海南、甘肅、青海等5省反饋了督察意見。
水泥企業要從中央環保督察警示案例中吸取教訓,關注能效、礦山治理和環境綜合治理,謹慎決策新建項目,避免盲目投資,從增資擴產的增量向優化存量的提質轉變。
一、中央環保督察中水泥行業存在的問題
從2024年督察反饋情況來看,水泥行業在生態環境和發展策略上存在“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產能置換政策落實不到位、生態環境綜合保護意識薄弱、違規采礦等問題。
(1)“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產能置換政策落實不到位。問題集中表現在違規新建水泥項目、產能置換弄虛作假、產能置換落實不到位,產能置換比例不符合要求,退出產能不符合要求,不按時退出等。督察通報了福建省龍巖永定區違規新增水泥熟料產能1000噸/天。河南省新鄉有關縣市違規出臺規避產能置換文件,將環山環??萍脊拘陆ㄋ嗍炝仙a線產能減量替代要求弱化為等量替代。
(2)能耗強度控制不力。督察通報了青海省全省12家水泥企業中4家未達到行業基準水平。
(3)違規采礦。督察通報了新鄉某些企業在違規采礦過程中對生態和文物遺址造成破壞。在歷次中央環保督察中,礦山開采、管理、治理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都暴露出問題,例如無證開采、越界開采、超量開采、違規占用耕地、草原、林地、生態環保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等,生態環境等遭到破壞。
(4)生態環境綜合保護意識薄弱。違規侵占自然保護地問題屢禁不止。督察通報了南陽市某水泥公司侵占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
回顧歷次中央環保督察,水泥行業在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生態環境深度治理、礦山治理等方面暴露的問題最多。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當地政府片面追求促進經濟增長的業績,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二是監管部門事中事后監管不力,執法不嚴,甚至是縱容;三是企業以“節省成本”為由砍掉了部分環保支出,對執法檢查抱有僥幸心理;四是企業誤判市場需求而盲目擴大生產等。
二、新建水泥項目審核更加嚴格
新建水泥項目門檻越來越高。
從近期發布的政策文件來看,環保、能源、礦山和資源等約束條件收緊,強調了“嚴把準入關口,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新建(改、擴建)水泥項目要嚴格落實國家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節能審查、產能置換、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碳排放達峰目標等相關要求,原則上采用清潔運輸方式。環評審批也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水泥熟料制造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產能置換政策執行更嚴格。
一系列文件都強調“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加大對過剩產能控制力度,堅決遏制違規新增產能,重點區域嚴禁新增水泥熟料產能”?!吧婕爱a能置換的項目,被置換產能及其配套設施關停后,新建項目方可投產”。
對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水泥企業要求再次提高。
政策明確“重點區域進一步提高落后產能能耗、環保、質量、安全、技術等要求,逐步退出限制類工藝和裝備”。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不僅僅是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壓減水泥熟料產能還是硬任務硬指標。
三、能源結構調整、能效提升
水泥企業依賴煤炭作為原燃料,也是用電大戶。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戰略在嚴格控煤、能耗雙控等方面對水泥行業有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是積極的,能夠促進水泥行業節能降碳,應用新能源,使用替代燃料,還能緩解煤炭價格波動帶來的成本不可控問題。
嚴格控煤的政策方向不會轉變。
國務院《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國發〔2023〕24號)等一系列文件都強調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霸诒U夏茉窗踩那疤嵯?,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0%和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重點削減非電力用煤。完善重點區域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辦法,煤矸石、原料用煤不納入煤炭消費總量考核”。
能耗強度是剛性指標。
能耗強度下降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標志。
水泥行業能效標準日益提高,基準水平是底線。
根據2023年各地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針對建材行業等重點行業1827家企業開展的專項監察結果,被監察企業整體達標率為98.1%。其中,達到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準入值、限定值的企業占比分別為29.5%、26.1%、42.5%;未達到行業能耗限額標準限定值企業占比1.9%。
依據《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發改產業〔2023〕723號),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標桿水平是100千克標準煤/噸,基準水平是117千克標準煤/噸。《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16780-2021)要求現有企業單位產品能耗應至少滿足3級要求,即: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94 kgce/t,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117 kgce/t,熟料單位產品綜合電耗≤61 kW˙h/t,熟料單位產品綜合煤耗≤109 kgce/t,水泥制備工段電耗≤34 kW˙h/t。
中央環保督察明確指出了有的水泥企業未達到最基本的能耗底線。水泥企業要注重提升能效,應用節能降碳技術裝備、借助數智技術提升節能管理水平。目前,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使用替代燃料并有了節能效果,這也是比較經濟的減碳路徑。
四、礦山治理再升級
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礦山治理不達標的企業難以長久。
政策明確違規必懲戒。“對以生態修復名義違法采礦、破壞耕地、違規銷售采出礦產資源或者超出批準的項目范圍采挖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的,要移交執法機構調查處理”。“對限期整改仍不達標的礦山,根據安全生產、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等要求依法關閉”。
自有礦山優勢凸顯。
新建水泥礦山審批空間越來越小。政策要求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原則上不再新建露天礦山。新建礦山原則上要同步建設鐵路專用線或采用其他清潔運輸方式。石灰石礦山、砂石骨料等會受到礦山資源收緊的影響導致成本上漲,外購也會受到運輸方式的制約。因此,已經取得石灰石礦采礦權的水泥企業競爭優勢更加凸顯。水泥企業還要注意不得“優礦劣用”,嚴禁將優質水泥用灰巖、白云巖等作為普通砂石骨料生產等。
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礦山治理不僅要符合法定責任,還上升到了綠色礦山建設?!暗?028年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持證在產的90%大型礦山、80%中型礦山要達到綠色礦山標準要求,各地可結合實際,參照綠色礦山標準加強小型礦山管理”。
水泥行業較早按照規范標準實施建設綠色礦山,有的礦山還獲得了試點榮譽?!端嗷規r綠色礦山建設規范》(DZ/T 0318-2018)將綠色礦山建設貫穿于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全過程,在礦區環境、開采方式、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數字化、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土地復墾、企業管理規范化和礦區社區等方面有了明確要求。
五、水泥企業主動停止新建,行業發展從增量向提質轉變
水泥行業具有周期性,發展階段不同,政策導向也不同。水泥市場供不應求時,增量會增效益;但市場遠遠供過于求時,企業主動停止新建項目,在存量項目上提質才會增效益。
新建水泥項目的盈利空間消失。
隨著房地產業深度調整,部分區域基建放緩,水泥需求總量不斷縮減。水泥供給規模已經十分龐大,行業整體運轉率偏低,再上馬新項目產能也很難發揮,還會破壞市場供需平衡。在市場需求急速下滑時期,還容易出現資產減值的問題。新建項目投資額度較大,收益難以覆蓋成本。從2023年報來看,新建項目較少的水泥企業利潤率反而要高于新建項目多的水泥企業。
企業主動停建新項目。
從水泥項目審批、建設、投產流程上來看,完成產能置換方案公告的項目少了,能真正投產落地的項目就更少了。即使產能置換方案走完政府公告流程,水泥項目也不一定能開工建設。有的是環保督察發現了問題要整改,有的是煤耗指標缺乏而撤銷項目,更多的是企業主動停建。
新質生產力賦能存量項目。
新建項目盈利效果比不上存量項目升級改造,不少龍頭企業按下了新建項目“暫停鍵”,避免盲目投資。水泥企業發展策略從增資擴產新建項目轉向聯合重組、強化產業鏈、優化升級存量項目。通過賦能新質生產力,實施綠色低碳和數智技術改造,實現水泥產品、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新能源、儲能、協同處置、環保等板塊增值。
中央環保督察帶來很多啟示,期待水泥行業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有更好的作為。
筆者 李琛 中國水泥協會 副秘書長 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碳專委秘書長